
平裝 384 頁
ISBN: 9574505057
出版社: 小知堂
出版日期: Aug 24, 2006
我好喜歡這本書噢。從一開頭,就有很多段落讓我不住的點頭,又或會心的微笑。明明知道在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提到的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是另一本虛構的、不同的書,然而一邊看著第一章〈引頸等待的人們〉,一邊就不由自主的想要看書中所提到的〈與褐的幻想:風的故事〉、〈冬之湖:夜的故事〉、〈第十三號小夜曲:血的故事〉、〈鴿笛:時間的故事〉,甚至起了和書中書迷相似的擬寫念頭。
〈引頸等待的人們〉是一場很特別的宴會,講述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。他們是一群有錢有閑有興趣的人,年年邀請一個熱愛閱讀的年輕人來作伴,企圖解開一個謎題。這次的賓客是名為巧一的員工。
這群人替巧一講述了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中的這四個故事的大綱,也確立了整本書的基調。某種程度上,我覺得之後的三章或多或少有呼應著被提到的這幾個短篇。例如「血的故事」,拿來形容〈彩虹、雲與鳥〉也未嘗不可,而〈鴿笛〉、〈出雲夜曲〉也隱隱的呼應著〈旋轉木馬〉等等,讓整本小說有一種迴旋盤繞的感覺,就像某種賦格曲。
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對話。印象特別深刻的,是「個人閱讀歷史書架」。如果能夠擁有一座那樣的書架,想必會有很特別的感受吧。依照閱讀的年紀排列出來的書架,
簡直像簡直就是一座個人的活化石。而且還是可抽取的那種。那讓我想到地質學取標本的工具與畫面。不同的年代,不同的地層排列。
另一個印象深刻的,是建築師萊特。該說是熟悉的「又碰到你了啊!」那種感覺嗎?因為之前看篠田真由美的
《灰色之砦》,幾乎整本都和萊特糾纏不清啊。
回到故事。謎題是原屋主的死前留言「石榴的果實」。巧一會根據這句話推出什麼理來呢?事實的真相又是什麼?我覺得最後的轉折很有意思。
第二章〈出雲夜曲〉,是從兩個女編輯坐夜車到出雲,其中一個在夜車上緩緩說出她追尋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作者的過程。這篇我也很喜歡。她們兩人,一個是純文學編輯,另一個是大眾文學編輯,但兩人都是推理迷,因而在夜車裡,也會出現這樣的對話:
「如果有個推理作家在這裡,大概就會開始思考什麼詭計了吧?」
「那是當然,因為這裡是一間密室啊!『被分解的屍體從移動中的出雲3號消失』,兇手可能是利用這張床鋪可以上下移動的特性,拉動一條繩子,或是將被昏迷的貓放在門上的空隙之類的。」
「沒想到妳的想法也這麼老套。」
「可是,為什麼非得在這麼小的空間裡殺人不可?」
「這就是本格推理的精髓啊!就是因為那裡有山才要去爬,只要發現一個新場所,就要把它變成密室」
哈哈哈哈哈。真是有種不能再同意更多的感覺。
第三章〈彩虹、雲與鳥〉則是自兩個女孩的一場墜崖意外展開。其中一個女孩的家教老師收到女孩寄來的日記,開始回溯這場意外。竟慢慢揭露了驚人的真相。在讀的時候,這老是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第四章〈旋轉木馬〉。這一則故事的敘事觀點交雜不定。女作家、故事的開頭與第三人稱觀點的「她」的故事混合出現,像是卡農一樣,相當精采。
我很喜歡最後一章,幾乎就把它當成某種作家訪談了(也的確是虛實交錯的)。恩田陸對於旋轉木馬的看法某種程度上和我的很類似。而〈三月之國〉的故事也相當有魅力。她在談「裏側」與「外側」的故事時,我忍不住想到了
Ouroboros,一條自我吞噬的蛇、想到奧鈴、想到《說不完的故事》。
這四章故事,基本上可以各個獨立成短篇故事來看,而貫穿它們的就是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。在這四個故事裡,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有些共同的特性,也有不同的分歧。這些特色,造就了它們獨特的風貌。
導讀中提到了這是一本超推理小說,也對小說本身進行了精闢的分析,看完書之後不妨仔細的研讀一番。據說,恩田陸是由本書確立了職業作家的身分,我只能說,對我而言,很有那個價值。
我想,若是這本書不再版,那麼四、五十年後或許真的會成為如書中所描述的、傳說中的小說。或者至少,就能夠以書中拿來形容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的句子來形容這本《三月的紅色深淵》了。
9/14加註:
雖然我很愛,不過也有朋友看完的感想是覺得《三月》的推理性不夠濃厚、收尾又收的有些不知所云。所以建議還是先大略的翻過再看看要不要銬起來帶走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