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放下事情不管,任憑作者誘導深入的話,應該很容易被牽著到處團團轉吧。看完下集後,很難想像居然只過了七天啊。(我該說書內引夢野久作的《腦髓地獄》中對於相對時間的言語引的好嗎?)
一樣招牌的文字謎(但我漸漸覺得文字謎若是毫無一個規則像是圓週率的小數點,那感覺起來就和笑話中提到的一些最愛拆字的算命仙,不管怎麼樣都有辦法將你最近發生的事情附會到你挑選的那個字。)比較讓人覺得有趣的是一再推翻的犯人推理(不過這樣JDC偵探的位階一下子降的好低啊,感覺起來龍宮和霧華快要變成一般人了。)和作者刻意設計出來與名作的巧合,我還蠻喜歡看這些東西的。那些作品這樣被「回收使用」,也讓我聯想到最近在看的一些文學理論,例如「作者已死」(呃,用在這裡感覺起來有那麼一點清涼院的雙關意味在,不是嗎?),例如後設,例如互文,例如有機和讀者反應。
「作者已死」可能是我會拿來為這部小說作的註腳。感覺起來簡直是為了符合這個概念而寫出來的作品一樣(雖然裡面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清涼院意志)。試看下面這段話:
在這個理想的文本裡面,網系眾多而且彼此互動,誰也不凌駕於誰;這樣的文本,是意符[符徵]的燦爛匯集,而非意指[符旨]的組織結合;它沒有起點,它可以逆轉,可以由好幾個不同的門徑登堂入室,卻沒有一處能以權威口吻,宣稱它是唯一門徑;它動員的符碼[符號]無限延伸,直到眼目所能及處,它們的意義沒有確定。
摘自
〈作者已死-巴特與後現代主義〉 這整段話可以被理解為推理過程中的多樣化解釋(由於線索的多樣,連帶的,讀者/偵探在解讀線索的時候可能遺漏或不重視/特別重視某個線索。我其實不用再寫,因為龍宮都講過了。)雖則如此,這些線索卻非自然暗存於書中,而有某種程度上作者的涉入(甚至由作者親自動手引導讀者進入這些誰也不凌駕誰的可能性)。很有趣的,由此,「作者已死」這個概念又狠狠的被顛覆了一番。雖然如此,到末了此概念又被扶正了。這樣翻轉的過程,一邊讀一邊忍不住覺得還挺有趣的。
後設這點就不用說了。清涼院根本就是百分之百的自覺魔人,這種人的思路說簡單也簡單,說複雜也複雜,我想,借用梅比斯之環這個譬喻應該蠻切合的吧。就是這樣,在兩種可能性之間徘徊。是內還是外?
看完《涼》,我的感覺是,書本身就是書評了,雖然以評論來說是又大又厚了些。穿插其中的命案反倒比較像是讓人放鬆精神的點心(喂,一般應該要相反才對吧。)雖然這樣說起來我都感覺自己像是哪條以食人為樂的惡龍了,不過就是如此。
最後巧妙的將列出的三十種方法都納入書中,的確是規模宏大的企圖。除了那個作中作的概念解釋的有點沒那麼直觀之外,其他都蠻好理解。
再說一點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。像是四大奇書中,夢野久作的作品《ドグラ・マグラ》,台灣已經有小知堂出繁體中譯本,譯名為《腦髓地獄》,書中則採另一譯名《渾沌世界》,或者譯者有所考量,所以沒用小知堂的譯名,不過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,似乎加個譯註會比較好,也方便想要以書找書的讀者。
舊約偵探神話˙清/清涼院流水密室物語之密室的魔咒 密室物語之密室的封印